「未來已經來到眼前!只能一邊面對問題一邊練習怎麼做」
—-109-2「未來學校專題」作業評論
20210718@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未來學校」,我在想什麼?
「未來學校」是什麼?怎麼上?
從過去所理解的學校建築興建的經驗來說,教育部編列給每個學校的興建經費是依據「教室數量」來編列,例如這個小學一個年級十班,就編列給六十班的經費,讓你去建造一個學校。一個校園不只是教室,還要有專科教室、操場、活動中心等等。建築師對於校園設計當然不只是教室,而想的是一個完整的學校內容,包括學校的種種空間如何有助於孩童的個體成長,校園空間如何成為教具而不只是工程,學校除了教室之外,如何滿足孩童的探索的熱情,等等。關於。學校建築不只是建造一個硬體設施。「未來學校」要怎麼建造呢?是科技的應用,或是我們有沒有機會來面對當下,來思考未來的一個「校園空間計畫書」的寫作過程Programming。
因此,我在意的是教室,以及一整個校園所發生的事情!我從課堂上的討論中常常表達我的關心,建築的思考,很關注在當下,老師怎麼樣在教,同學怎麼樣在學;建築師怎樣在探索、在思考。怎樣可以有趣,如何設計一些環境/空間可以刺激到學習,總是想著未來。
最近常聽到的一句話:「未來已經在眼前!」在幾年前我們談未來學校,我們大概會說:線上上課與網路學習,用以描繪未來的教育現場的圖像。這一場疫病來襲,未來已經成為日常,我們還只能一邊面對問題一邊練習怎麼做,一邊去面對與精進我們所能的作為。
「未來已經來到眼前!」
學期中,我們開始在線上視訊上課討論。讓我思考很多,原本我所專注在校園規劃的工作上,而當下,讓我們對焦在你們所提供的一個一個真實校園中的教學與各位老師的生活回應與種種深刻的經驗。
數位時代的時間跟我們傳統的工業生活的時間已經切斷了連結。過去的生活時間是太陽升起跟太陽落下的時間,於是我們有一套日常的時間分配模式。學校的作息一直有一個問題,就是放學時間跟家長下班時間合不起來,下課後四點,家長還在上班,怎麼辦?「安親班」應運而生,解決了上班族的孩童照顧的問題。最近的「線上學習」,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作息,可是學習又沒有時間的限制,家長可能下班後再拿一些學習單的問題找老師幫忙。如大家所說的困擾。老師說要不要有個Office Hours 時間,要有一個機制讓老師不會整天陷在回應之中。因此,以「未來學校」所面對的議題來看,顯然需要會要動員更多的資源,更多的社會資源,像是免費的線上諮詢之類的。
老師備課要有十八般武藝般的才能,小皮箱打開像變魔術一樣,上課變得很精彩、很有趣。疫病來了,在家線上課,國家建制資源就變得蠻重要的。老師在這個新的條件下,就不只是站在講台上,而是要知道哪邊有資源,有能力將資源做一個編輯,未來策劃的能力與編輯的能力變得重要。應該要擴大的規劃與組織的能力。熟悉如何找到資源,將資源分配到需要的地方。
「自主學習」需要老師的「鷹架作用」。學生會不會隨著線上學習,接觸到更多的學習材料,會有更多的了解?
家庭支援的重要,這是多年來台灣的教育所欠缺的部分。台灣剛剛離開工業社會,二十年要住在台北,可能需要有雙方都要一份工作有關,還可能需要兼差,才可以在都市中住下來。在一天時間有限下,不是每一個家長都可以陪小孩做功課的。當下的疫病期間,我們面對真實的問題。也讓看到家庭支援的重要。我們需要思考整體社會的生活方式的調整。
我也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嘗試去了解什麼是未來學校?要如何有所連結。
教育4.0
我也在學習怎樣跟各位中小學老師討論「未來學校」這件事,我找到這個表來當作與各位對話的開始。這是世界經濟論壇有關教育4.0的一個架構,面對新的全球化下世界的政治社會經濟各方面的轉變,他們提出教育的關鍵性作用。這可能相關未來教育的許多架構中的一個。顯然大家對教育,是用一個比較開放,隨著時間與社會的變動,來做一些學習上的探索。我將每位同學所報告的經驗案例放在這個表上,嘗試在左右二邊可以找到適當的位置。我也不是很確定這個位置對或是不對,你也可以調整一下。
我們今天這樣討論事情,是一個條件在,也就是疫病來的時候,因為有去年的準備,所以今年可以很快的回應。像是淡江去年耽擱了二個星期才開學,先是因為大陸學生,每一堂課都有MS Teams上課。透過這個過程把它建置起來,今年疫病快速全面的上來,學校很快就把這個經驗接上來。我想這個變動,淡江有這個條件,所以我們可以這樣上課。每一個學校的經驗都不一樣,我想中小學所面對的經驗又更不同。一下自來到學期末,所以我們已經在思考「未來學校」這件事情了。
表的左邊談各種的能力,從全球公民、個別的人際關係,以及科技運用跟創新創造等能力。表中所提示的能力項目要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作用,例如在這個時間點,要如何將科技能力來好好練習。
右邊是有關於學習,看起來學習這件事情不只在於中小學,所謂的「成長教育」。在數位時代或者是面對變動世界,終身學習顯得重要許多。因為離開大學去職場後,面對真實世界知識與技術的快速發展,許多新的事務迎面而來,是需要再回到學校裡面充電,重新學習。
環境教育/環境學習
這個「教育4.0」的表,就覺得提供了一個蠻清楚的有關於「未來學校」議題的討論架構。至於我們「未來學校」這堂課的內容如何,我覺得那跟每一個同學的議題是有相關的。這是一堂課還蠻多元的課,就從經驗交流下手。沒有預先有一個清楚的框架也沒有關係,本來就只是一個一個的經驗,這些經驗也不一定有什麼關係性。或者說,有一些同學的經驗也不一定很準確的表達了目前所知道的「環境教育」或是「環境學習」。這之中,我補充環境教育的一些看法,我覺得可以將環境教育與環境學習放在一起,所以下次我們談到環境教育,也要想到環境學習的這件事情。環境學習就會比較簡單一點。
分享一下我的經驗。「理論」Theory,一般是用大寫的Theory,既有的理論。而我們做的,其實是一個小寫theory的理論。我在建築系教「設計理論」課,其實我不是在上理論課,而是在接近一個「理論化的過程」,透過一點點經驗,摸索什麼是理論這件事。從「理解」開始,然後從經驗中,發展屬於自己的「看法」,這就是「理論theory」。所以,你所講的一段教學經驗,其實已經有一個理論的學習在哪裡!
作業評論
以下我針對每一個同學的作業提出看法。我分為兩個欄位,一個是比較抽象的「概念」,一個比描述的「說明」。在同學幾次的報告中,將所操作的經驗講述一遍,像是「故事」一樣。老師們一邊聽,一邊從從你說的內容「撈到」一個概念,或是找到一個概念來回應同學的故事。我覺得各位同學的作業已經不是在講一個經驗,其實每一個同學都已經在建構你的理論。希望大家透過這次練習有一個觀念:我們是從經驗出發(像個個是一樣的去描述),然後我們又認為這些經驗,是可以跟別人溝通,透過講出來,有時候就成為一點點知識。看看大家的海報,因為我們熟知這些內容,所以瞇著眼,站遠一點,還滿精彩的,來分享這個屬於我們所建構的理解。
我就用這表來跟同學分享,在與各位一路以來的討論過程中,我所捕抓的看法,主要是有關於「環境教育/學習」,跟空間有關的。如果沒有也沒有關係,因為我們已經透過「理解」逐漸接近我們的生活世界。
A.「你說我聽」
「心理諮商」,關鍵的是「貼標籤」的問題,但這個「空間」的議題!空間的表現可以簡化分成三個,第一個是「空間象徵」,是抽象的,像這個「貼標籤」作用就是空間的象徵作用。例如從文化或是符號表現上,一看就說這有日本味,是因為有空間象徵的作用。第二個是「空間的使用」,空間為了使用,這是教室、這個作為客廳、餐廳或是廚房。第三個是「空間形式」,有一些形式,或是說美美的,顏色、材料或是質感,就是描述了實質空間的形式。以建築師來講,空間形式是我們的專業;回應機能的空間使用就需要建築師的同理心;當下,空間象徵就是最困難的事情。古典時代,在權利之下,是國王或是宗教的目的,空間象徵是清楚的。今天為什麼難做?因為今天支配空間的力量是資本啊!
這個經驗事有關於「空間象徵」的討論。
B.攀樹
這是一個「場域」的討論。「場域」是由「時間」、「空間」與「人」所構成。那幾顆「樹」,有人上去、經過了空間、看到小孩從樹底下爬到樹上面,在樹上面看來看去,一連串的描述。我建議可以把椅子這一段放進去,可以談一下Take Place,我們中文用發生,所謂的「空間形成的過程」。
從小孩搬椅子、放在樹底下,是一個場域形成的過程。其他經驗或許只談到場域,可是這個案例是有談到「場域的形成過程」。為什麼我常說「把學生帶離了教室」,其實是說,「我們將戶外變成了教室」,把學生帶到樹底下圍成一圈,樹下就變成了一個教室。這樣去理解,大家可能會比較好玩一點。
C.切仔麵「來開一家店 」
他跟「蘋民餐廳」有什麼不一樣呢?
「來開一間店」,有一點點是「再現」這件事。學生去「學習」一個真實的地方,然後在他的教室裡,從新呈現出來。有趣的是這家店重新被做出來的那個過程,這個過程跟「蘋民餐廳」是不一樣的,「蘋民餐廳」可以看到老師跟學生的互動,學生弄了一團亂,老師協助收拾,然後進到下一個動作。蘋民餐廳的老師隨時在應變,面對這些小小孩,很多事是難以預料的。可是老師是有經驗的,老師當然要收拾啊!不能讓他開花。所以老師用他們的經驗,而學生慢慢的就會變很清楚,最後有一個完整的Ending。把這個過程紀錄起來就會變得很完整。
「來開一間店」是不一樣的,我覺得重點是「再現」。我本來以為是小學生,後來才知道是幼稚園,這就有一點困難。因為「再現」是基於經驗,對現場有所了解,然後再回到教室把他重新表現出來。確實這個對幼稚園小朋友是有一點困難,我相信老師幫很多忙在過程中。這也是一個有過程的經驗案例。
D.情緒角
這是一個很完整的計畫與行動,很清楚的意圖、成果紀錄與討論,很有潛力,可以繼續做下去。
重複幾次的「測試」、「觀察」與「調整」是這個計畫的成就。情緒角就是一個開放的,在一個暫時性的空間裝置中,老師可以做一些觀察,會看到很多你以前所沒想過的,一點一滴紀錄下來。然後再一次的調整空間,進行觀察。在統整過程中,可以透過測試找到一種可能性。可以再持續做一陣子,去找到你的教室的樣子。
E.「蘋民餐廳」
這個過程不只有紀錄學生做了什麼?也紀錄了老師本書做了什麼在過程,有些怎樣的判斷在過程中。已經是一個「行動研究」,「行動研究」重要的是說,這個不只是旁觀者去紀錄學生的場域,而是要看到老師/研究者也在裡面,如果老師也寫寫研究筆記,你要分辨那些事情是你的引導,那些事情是小孩子的回應。這是一個很棒的研究經驗。
F.小書庫
這個經驗案例,包括了測試與評估,因為有問卷。一般要去改善空間,那你到底覺得有什麼問題,這樣改變好不好?所以會用一個「使用後評估」的方式,透過觀察或是訪談來取得使用者的意見。但是這個計畫在這一點上有些困難,因為「學習上的改變」很難透過空間觀察去做到。還是建議回到空間改造之後,會有怎樣的改變,這一點來說,會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探討。
G.緬甸文化走秀
這個計畫已經做到一個完整的狀態。過程中操作了好幾個動作,然後,最後用走秀,把幾個部分整合起來做一個表現。過程中,教他們化妝,透過布偶有所認識等等。走秀是一個表演,需要很細緻的內容,關鍵在「身體」,走秀的「身體」,從「文化化」的身體經驗開始,而不是任意地走來走去。畫妝與穿衣服的過程就將身體給改變了,給於全新的文化體驗。這個成果還蠻完整的!
或許,可以進一步看一下「文化研究」的書,把那個「文化再現」這件事弄更清楚一點。可以透過文字寫作來深化,除了描寫所做的事情之外,可以將小孩在過程中的體會與改變寫下來。會是一篇很好的論文。
H.陶藝伴手禮
這是一個「動手做」的經驗。可惜的是,沒有一開始就把「動手作」的創意部分放進去創作的過程中來策劃。我看到他們參與了一小部分,但是因為有動手做,好像也開啟了一個學習跟體會。
就最後要去完成一個空間來看,這是個複雜的工作。如果一開始有考慮學生的作品可以放在哪裡,成為整體作品的一部份。這是很有機會的經驗。
I. 我們和星兒的距離
這個經驗案例的精彩,空間一點都不重要。而是那個小孩透過學習,他真的了解一些事。那個關鍵是怎麼進行的?是老師陪伴著他,在摸索的過程中找到一些有作用的經驗。而有所改變。
學習場域中現象,不只是可以看到空間的作用!我們也可以從空間現象中,找到很多具有啟發式的事情!關鍵是我們有所行動,去做了!
J.真人圖書館
這是一個場域建構的經驗,但是不只是空間,而是像舞台劇一樣的呈現。給他一個空間,讓他在裡面演。稱之為「真人圖書館」。雖然是要借重他的經驗,但不是任由他韜韜而講,而是在訪談研究之後,寫一個劇本,讓他來說,來演。
小結:繪製自己的知識之旅
我嘗試將每位同學所提供的資訊放在一個表中,我在橫軸上,開了幾個我思考註記的欄位,這是我理解世界的方法。是我的「理論化」的過程。嘗試將各位的經驗跟我所認知的「環境教育/學習」可以串起來。然後我逐漸理解了什麼是「環境教育/學習」,也累積了內容。所以可以這麼說,這個表只有你自己可以看得懂,然後你自己要嘗試用這個表可以跟大家分享。
我常常用圖表的方式來整理一個集體討論的內容(前面二個圖表都是這樣的意圖),就像是人稱葉教授說的「星海羅盤」。知識就像是天空上的星星一樣,就在哪裡,靜靜的。「星海羅盤」是一個工具,透過這個工具的操作,我們嘗試去解讀星空中的星星的含義,包括星星與星星之間的關係。就像是第一個開始讀星象的人一樣。透過操作,我們理解了知識,也透過知識認識了這個世界。所以我們要有轉動羅盤與練習解讀羅盤的能力。
我總是靜靜地聽著同學的報告,然後透過第一位同學與第二位同學的議題相關性,逐漸找到我今天可能要呈現的方式,因為我想用一個「集體經驗互動下的方式來展開今天的議題的討論,然後嘗試去說明一件有關於整體是什麼的操作」。
第一步是將同學的經驗一個一個放在星空中,然後去移動確認一個位置。第二步是去理解關係,將之轉動到適當的位置。於是我就獲得了一個理解,稱之為「知識」。所以我說,透過同學的一個一個非常真實的經驗,我們所描繪的「未來學校」還蠻有意義的。除了一個個呈現在海報中的經驗,重要的是我所捕抓的一次一次上課中,各位同學的努力,嘗試去練習看看,沒有對錯,但是對於建構一個星座關係中的意義連結是有絕對的意義。然後我就可以看到每個同學的每個個案的差異,而給於評論。
你可能還不太同意我的解讀,沒有關係。這個圖表是開放性。每一個「放進去」或是「移動」的動作,就是一個判斷,或是一個討論,所以好像已經把經驗,一點點理論化的處理,而成見在圖表上。我是在示範,重要的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透過參與行動,而有所獲。
教學(設計)研究,不是只有大學老師的工作。中小學老師也一起來,為什麼做?只是為了建構自己的「星海羅盤」!